2008年9月5日星期五

流年——那些关于柯南剧场版的记忆(M6-M11影评)

名侦探柯南事务所 风暴的尘埃

六、福尔摩斯之光

平成十四年。柯南七周年。公元2002年。我八岁。柯南比我小一岁。

《柯南》是部侦探漫画,柯南剧场版也是以侦探为主题的电影。否则,它就不会叫《名侦探柯南》,而会叫《爱情的等待》,或是其它什么更美的名字了。题目似乎起得是诗意了许多,但我相信,它的可看度和收视率肯定会大大地降低。

你可能会诧异我为何会说这些。其实,这部剧场版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工藤优作,歇洛克·福尔摩斯,一条真实、一条虚幻的线索,本质终究还是要归于推理与探案。

福尔摩斯从来都是柯南最崇拜的对象,但他的出场却少之又少,甚至不及那些纯属客串的警官们。在柯南的前500集中,以我的记忆,应该没有出现过任何 一个“真实”的福尔摩斯。但这部剧场版是唯一的例外。福尔摩斯不仅出现了,还贯穿了整部剧的始末,甚至,成为了最后那个拯救柯南、兰他们生命的人。这让 《柯南》重新显现出它真实的美丽——侦探。

当然,爱情是任何一部剧必不可少的调味剂。但要记住,它只是调味剂而已,而不是主菜。扑朔迷离的爱情纵然会使情节更加生动离奇,曲折跌宕。但纵观以 爱情闻名的日本动漫坛,无论是长寿不衰的《哆啦A梦》,还是在动漫坛赫赫有名的《犬夜叉》、《火影忍者》、《网球王子》,却没有一部是一爱情作为主线的。 对比起来,《柯南》里面纷错复杂的恋爱关系已经算多的了。

好像又有些走远了。其实,我个人是很欣赏本片中的那个人物——泽田弘树的。只可惜,却还是一个悲剧色彩的结尾。而在我看来,这部剧的高潮不应该是兰 最后用福尔摩斯的话来为爱情下一个永恒的定义。而是福尔摩斯在近在咫尺的天边,点燃柯南的希望。然后,柯南和弘树用“浴血奋战”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来 为“侦探”这个字眼做出最好的诠释。

福尔摩斯的那缕光芒,不仅照耀了贝克街,还让千里之外的米花町熠熠生辉……

七、Time after time


平成十五年。柯南七周年。公元2003年。我九岁,柯南在七岁的门口徘徊。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部剧场版传到中国来的第一时间观看了它。而的确,这部被誉为巅峰之作的柯南剧场版,也让我大饱眼福。

记得在预告片里,青山就已毫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辞,把这部剧称作“柯南史上的最高潮”。那时的柯南TV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关于这部剧,我也想说,真的不虚此名。

首次以古老而神秘的京都作为舞台的背景,演出一场摄人心魄的追击战。古老与现实的完美结合;平次与和叶的生死与共;正义与邪恶的殊死决斗。一切高潮一起涌现,柯南的身体也终于……

他把手从脸上缓缓滑下,然后,那种熟悉的腔调:“高中生侦探,工藤新一。”

很久没有听到如此铿锵有力的声音了。那种感觉,真的只有新一才有。无论是平次,或是基德,说出的字句绝不会如此地震撼人心。

终于,有一次真正的新兰。可是,无情的青山,却只给了两个人短暂的几秒。不过,这就已经够了。只要能远远地守望着他,能在百无聊赖的夜晚从毛巾上嗅到他熟悉的香味。或许,坚强的女孩,就会带着一整夜的微笑,安然入睡……

不过,这部剧还是把更多的戏份给了平和。当年那熟悉的歌谣是谁唱的?已经不用回答了,或许,本来都根本不需要知道了。当年站在樱花树下的那个小女孩是谁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现在是平和,是永远的平和……

所以,time after time后,仍是新兰,仍是平和……

八、粉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平成十六年。柯南八周年。公元2004年。我十一岁。柯南在帝丹小学1年B班。

我对柯南剧场版的评价很少批评。主要还是以欣赏为主。但这部剧,我却不得不说一下了,粉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一个一个人物说吧。首先是基德。他是这部剧的主角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部剧在刻画他的上面,却只能说是失败。

或许是从第三部剧场版中尝到了甜头,基德扮成新一这种手法编剧又故技重施。但无疑,比起上一次要逊色很多。上次他的出场不过是最后时刻,而且正好是 全剧的最高潮处,很能起到一种渲染气氛的作用。但这部剧中,我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要给“新一”那么多的笔墨。还有,前面那一大段令人几近昏昏欲睡的剧 情,如果都是为基德的第一次出场做铺垫的话,那全剧也未免显得太拖沓了。其次,全剧简直把基德设置成了一个神,根本不是人。这里也无疑是失败的。无论怎样 的伪装,除了柯南,任何人都看不破,我只能说他的境界已经达到了“非人”的层面。神本来也是人,只不过做到了人做不到的事情,也便成了神。基德,就是这 样,被导演无厘头地设定成了这样的一个“神”。

其实在其它基德的集中,也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但从来没有像这部剧那么夸张过。从始至终,基德都是以“神”的身份出现的。所以,我突然同情 起那些警官起来。总是信誓旦旦地说要抓住基德,可全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还被基德耍得团团转。问题的根本,还是出在基德上面。

讲完基德,我想讲一下那个我最喜欢的人物——哀。

她不是这部剧中的主角。但个人感觉,在刻画她上面,首任剧场版导演一职的山本泰一郎却同样是失败。怎么说呢?总之,我觉得,那不像哀了。

影片给了哀足够多的镜头和戏份。只可惜,这些全都是为了来衬托柯南这个“光辉伟大”的形象。从上飞机的那时起,哀就“无奈”地当担起了这种角色。一 开始是柯南兴致勃勃地给哀讲基德那些暗号的意思,哀就在一旁随声地附和着。然后到了飞机出事了,哀用科学的观点将人们的假设一一否决。可这只不过是要更加 衬托出柯南,衬托出他最后完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而哀,这些理论,只是来突出完成的困难,来让柯南的“惊天一降”更显魄力。最后,再用一句“工 藤,看来你的字典中也没有不可能这三个字啊。”来作为结尾,引出片尾曲。如果编剧和导演他们的用意真的只有像我说的这样是为了“衬托”、“突出”的话。我 只能说,这的确是不小的失败。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哀不是这样的。她应该是像《世纪末的魔术师》里那样,关切地望着火海,轻轻地喊出一声“笨蛋”;应该是像《瞳孔中的暗杀者》里那 样,“开玩笑”地说出那句“能和你一直做个无忧无虑的小学生”;应该是像《通往天国的倒计时》里那样,在漫无边际的黑夜,“愤怒”地推开柯南,任泪水流 过;应该是像《贝克街的亡灵》里那样,“奋不顾身”、“英勇就义”地为柯南“牺牲”。而不是像这里一样只做一个聆听者,更不是笑着赞美工藤。

纵观全篇,除去人物的塑造外,不严谨之处也是俯仰皆是。可以说,篇末的那个只属于新兰的高潮是唯一的亮点。两人相隔的距离如此之短,就是无法见面。那种心痛的感觉,或许只有新一,只有兰,才能体会得到……

总之,我觉得用我看过的一篇影评的题目来形容这部剧是再合适不过了。这是一部“飞不起来的剧场版”。

九、男人


平成十七年。柯南九周年。公元2005年。我十一岁。柯南还是比他爱的人小十岁。

突然很想说一下这部影片。说一下这部影片绝对的主角——毛利小五郎。

这不是一个受宠的人物形象。他的宿命就是配角。按出场来说,他绝对应排在男主角二号,而他的台词甚至比柯南还要多。但他的人气绝不可能有平次、基 德、甚至在TV中出场不超过5集的探高。他永远只是红花边的绿叶。或许,连绿叶都做不上。即便有“同学会”“雨城琉璃”等事件的灵光一现,但终究会被世人 所淡忘,被历史所尘封。

所以,人们记住的,永远只会是那个好吃懒做的大叔,那个整天色迷迷地盯着洋子看的大叔,那个终日在赛马场上挥霍金钱和光阴的大叔。其实,这些只不过是人性的本能。只不过,这些缺点在小五郎的身上被夸张地放大了。而他终究是一个配角,所以人们也漠然地认定了这个大叔。

人们开始遗忘小五郎这个可有可无的人物。

直到,这一部剧场版宏伟地面世。

除去新一外,海报上只有三个人。柯南和兰毫无疑问地占据了其中的两个位置。而小五郎,却作为那第三个人,赫赫地出现在了右上角。

影片的前半部分,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小五郎将有什么惊世骇俗的举动。然而到了篇末,异军突起。当柯南还在驾着摩托艇风驰电掣地往回赶时,在甲板上的小五郎已经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解决了如此繁琐的案件。

但真正的精华还在后面。当小五郎信誓旦旦地说出那句“我的信条是从来不与女人打架”时,这言之凿凿的话语便成为了他心中永恒的烙印。

于是,他开始为自己赎罪,任凭自己脸上的乌青不断地显现。小五郎也绝不还手。纵使,嘴角已经流出了殷红的鲜血。

男人的责任在此刻无声地升华。

终究,小五郎还是行动了。当柯南出现在桅板的尽头时,他用一个漂亮的过肩摔,完成了他作为一个男人应该完成的使命。

所以,后面那些新兰间缠绵悱恻的情感,和影片本来想突出表现的少年侦探团他们的那颗为人着想的心,也顿时黯然失色。毛利小五郎,用一个男人坚强的臂膀,撑起了一方夏日的晴空。

十、最宏伟的巨作


平成十八年。柯南十周年。公元2006年。我十二岁。柯南在七岁的世界里成长。

柯南十周年。

一个伟大的时刻,动漫界的一个神话就此诞生。

回首过去,我们放眼未来。而这一部,在我看来,其震撼力已经达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度。

不明白网上为什么会有那多的恶评。下面,我要一一来驳斥一下这些观点。

一、有人说这部剧犯了电影的大忌:让每个人物都有出场的机会,却像浮光掠影一般。那我想问:究竟哪个人物的描写是如同浮光掠影了?每个人物的刻画都 是那么的入木三分,有血有肉。这点在后面我会一一来评述。其次,毕竟是十周年的大作,多些人物出场必然热闹一点。让每个人物都有其表现的机会。各个人物的 fans看着也开心,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有些人说本片的拼凑痕迹过重。那我也想说,为什么我看起来是那么的自然?每个转接处都不带任何的矫饰,甚至有时让我不知不觉地转入了另一个视 角。本片的线索无疑是清晰的。一条是柯南、平次、探三个人在一旁的探案;另一条则是在游乐场内人们不断经历着考验。而每个故事,每个高潮,都已足够的惊心 动魄。转折也已足够的自然,还需强求些什么呢?

三、有人说这部剧的案情部分太过“小儿科”。拜托!你看看M1中那个只会放炸弹的炸弹狂人;再看看M11中那个菜到没做任何反抗就束手就擒的凶手。 你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了。何况,本片也不是单纯的破案。先由那个神秘人引两条暗号出来,再层层深入。这样的设置,无疑比从一开始就是杀人(M4、M5、 M7等)要更进一步。

四、有些新兰迷说这部剧中基本没有给新兰什么戏份。这点我不能否认。毕竟,从一开始柯南和兰就给分开了,而在最后时刻才团聚,最后的高潮也还给了基 德。但我想说,其实,从M1-M9,从M11-M12,其实每一部都可以说是新兰的经典,全都有一个震撼人心的,只属于新兰的高潮。那么在我看来,这部剧 没有新兰也没什么了。如果某些仁兄对新兰的狂热真的已经达到了某种“无以复加”的程度,那我也无话可说。再次,这部剧中其实新一对兰的那种爱也不是完全没 有体现。像当他知道人们的生命安全有危险时,首先想到的便是兰。而中途,当伊东未彦打给他电话时,柯南异常焦急地喊道:“总之,先把小兰放了!”那种关 心,或许已经可以抵上某些夸张到“不切实际”的实际了。(如M5中小兰用消防水管玩儿蹦极。)

下面选一些我想说的人物来说一下。

平次就不用说了。M7结尾处那个高僧说的话已经是全部的概括:“那两个家伙真是最佳拍档啊!简直像义经和弁庆一样。”

哀。天啊!从来没有看过这样的哀。一个字:萌!那个捂着被子,脸红红的画面,简直卡哇伊得太不象话了。其次,这部剧中她与柯南的配合也已达到了一种极其默契的程度,那种心照不宣让我的那些新兰迷朋友们都有些嫉妒。不说了,再说要被兰迷PIA飞了。(笑~~)

至于我们的毛利大叔,在这部剧中又有不错的表现。在上部剧中小五郎的那种“男人”形象已经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那种他在关键时刻对小兰的那种舐犊之 情也已经表现得千遍万遍了,本以为这部剧中大叔会回归到那个好吃懒做的大叔。可这次导演却很好地再次展现了他的另一侧面——那就是曾经作为警察的侧面。那 个机智地把纸条塞给目暮的动作,令我永远难忘。

探,其实我觉得探是一个很悲哀的人物。作为《魔术快斗》里的绝对主角,作为横滨的第一号侦探,在M10上映之前,竟只出过一次场(注:侦探甲子园事 件为2007年上映。)但就是那一次“名侦探的聚会”,探的个性就显露无遗。而这部剧虽说是“侦探们”的安魂曲,73给他的出场时间也比两大主角少了许 多,竟然还是基德假扮的!难道,横滨的名侦探就真的不能以自己的身份现一次身?然后,和他们俩一起指出凶手是谁。

但瑕不掩瑜,总之,这场柯南十周年的庆典,永远是我的至爱……

十一、《绀碧之棺》

平成十九年。柯南十一周年。我十三岁。柯南的年龄固执地停留在数字“7”上。

这是唯一一部我不会重温的柯南剧场版。

不喜欢的以海作为背景;烂得不能再烂的忽明忽暗的线索;反感的两个小女生令人昏昏欲睡的生死与共;厌倦的千篇一律的新兰之间的对白;不满的小哀的过少戏份;还有那根本不能算是案件的案件和那菜到无可救药的凶手,叫什么名字来着?哦,我已经忘了。

有100个理由嗤之以鼻。

然而,当听到震撼人心的音乐,当我面对缓缓滑动的字幕,却不禁潸然泪下:

“如同飘过七大海洋的风一般,在未来的蓝图上描绘梦想。心都快碎了般,回首看看,你总是在,热情的你在。”

或许,兰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吧。她坚强,面对凶手的死逼,她依然临危不惧,而且用自己羸弱的身躯把园子和柯南护在自己的身后;她脆弱,但可惜,心碎的时候,那个人却总无法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

是啊,那个叫做柯南的男孩会听到,可是有什么用呢?兰只会多一点心痛,而她不知道,那个咫尺天涯的爱人,心比自己还痛。

记得兰曾经喃喃自语:“幸好我还很坚强。”是的,她太坚强了。但终究,她只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女,她身上背负的责任却太多:爸爸的,妈妈的,园子的,少年侦探团的,柯南的,哀的,还有那个人的。

她知道,如此不知疲倦的执着,只会使自己在无边的深渊中胡乱地奔逃,却逃不出这个自己为自己设下的充满谎言的陷阱。

但是,我们所看到的兰却始终在微笑,在剧情里微笑,在片头曲的动画里微笑,在商店卖的自己的人偶上微笑。可是,我至今最无法忘却的,却是《如履薄冰》里兰那个忧郁到极致的侧影。

但兰知道,她必须微笑。因为她“只有一个心愿”,即便她“如履薄冰”;即便“梦境醒来之后”,她依旧身处“没有你的夏天”;即便“在这蓝色的地球上”,她已幻化成了一只“无色”的蝶。

所以她还是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式,一个如此雷同的方式,一个可能引来如潮恶评的方式。因为兰知道,那时的她,只有这么做,才能救起柯南的生命。

于是,全剧的高潮出现了,的确是个让人嗤之以鼻的高潮。又是事先都可以猜到的在柯南身后出现一个新一的身影。然后,兰再用那种虚弱的声音喊出:“新一……”

可是兰不在乎!

她不会在乎!

那时的她,所想的,只是把自己的呼吸注入柯南的体内。而那种不真实的朦胧,就正是她若即若离的幸福的写照。

至少,兰是幸福的。她知道,园子懂她,少年侦探团懂她,哀懂她,柯南懂她,她也坚信,那个人也懂她。

我知道兰一定会坚强地等下去。结局是否真的美好,她的心中都没有确数。但是,但她心碎的时候,“回首看看,你总是在,热情的你在。”

あなたがいるから(只要有你)……

兰,今晚,你对流星许愿了吗?

这是唯一一部我不会重温的柯南剧场版。

因为印象太深刻,感情太真实,不会磨灭。

它的名字叫《绀碧之棺》。

(注:本剧的影评在我的博客上发过。所以如有雷同,亦是本人。)


十二、希望 or 失望?


平成二十年。柯南十二周年。我十四岁。柯南呢?不想说了。

你可能会诧异我为何会在这时写起这篇文章。这部最新的柯南大作都还没有在中国面世,你却在这时把这十二部剧场版都评一遍,时机是不是有些不对?其 实,我也出于无奈。过完这个暑假,我就要上高中了。我们的高中是住校型的。而且高一起周六也要补课。就只有可能有星期天一天能回家并上45所来看看。也就 说,我肯定不能在第一时间捕捉到这一新作。而那时,45所上的评论肯定一大堆。我那时再去发篇迟来的评论,估计也没多少人注意了。而且,昨天我正好第一次 看了这部剧的预告片,便想说说我看了预告片后的感受。

你可能会问那么晚才看预告片,还是不是柯南的忠实粉丝啊?其实,这一点也是出于无奈。上一部剧场版,也就是《绀碧之棺》,正是因为我看预告片看得太 多了,每天至少看了三遍(这才叫忠实!汗~~),以至于冲淡了对剧情本身的期望(我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今年一直告诉自己要忍住,最好不要看预告片。但昨 天,在偶的柯友极力“怂恿”下,我还是按捺不住,看了第一遍。但看之前的那种希望,在看完后却变成了隐隐的失望。

场面的震撼力自是不用说,多年来,《柯南》在硬件指标方面的进步是有目共睹。但人物、剧情、事件、情感……影片的最关键因素,各个却都总显得那么薄弱。至少,我在看完预告片后的感觉是这样的。

在这里,我不想再做过多的描述。毕竟,在它还没有出来之前,一切都只是臆测。我只怕,我的猜测会无可避免地变成事实。

有人说,柯南剧场版是一个以“瞳孔中的暗杀者”为顶点的开口向下的抛物线;有人说,柯南剧场版是一个以“迷宫的十字路口”开口向下的抛物线(赞成该 观点的人貌似最多。);还有人说得更干脆,就是一条斜率为负数的直线。可我觉得,至少,在十部剧场版之前,抛却那些情节得不合理(M4中兰在凶手即将杀死 柯南的那一瞬间恢复了记忆,M7中新一踩着箭飞上5、6米高,M10中柯南用滑板飞上那座桥的钢梁等)外,我还认为还是呈现上升趋势的,至少,能说它们有 “正相关关系”。但我却怎么也想不明白,从M10后,那种下降的趋势为何会如此明显。

“过去的成就永远只属于过去时态,如果无法把握现在创造未来的话,那么过去的辉煌只会化作回忆。”

其实,这是多方面的因素。编剧和导演那种不真诚、马虎应付的态度当然是一点,粉丝们的新鲜感已经过去,期望值越来越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但其实, 纵观柯南的动画,可以发现完全一样的问题。动画在2003年达到了顶峰这点我也没有任何的疑义。此后,虽说它的下降趋势没有剧场版那么明显。但从剧场版票 房、动画收视率、观众口碑等各方面不难发现,柯南的确在走下坡路。尽管我不愿承认,但就像某篇影评中说的一样。有高潮就比定有衰落,又开始也就必定有结 局。我们也只能希望《柯南》能像《哆啦A梦》一样经久不衰。当几十年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孙子,看起《柯南》时,还能像现在一样津津有味,品头论足;还 能像现在我和我的朋友一样,为“柯哀”和“新兰”争得面红耳赤。

现在看TV和那些最新漫画,73无疑在疯狂地推进主线情节:十余集的“红与黑的碰撞”化作最后水无的惊天一枪;瑛佑知道柯南的真实身份;柯南再次变回新一;一大堆“重要”的配角横空出世:安东尼·卡迈尔,冲矢昴、Bourbon……我只能说,离结局的那一天真的不远了。

有时我很庆幸,自己只有十四岁,因为我还能有十年的时间来爱《柯南》;有时,我又很悲哀,偏偏,要在我最爱柯南的时候,来见证柯南一个注定悲哀的结 局。而不必担心结局到来、不用担心小哀死去、《柯南》又正好处于高潮期的02、03、04年,年少的我却错过了,没有把柯南当成我的至爱。就让一种永远的 遗憾,永远地留在我的记忆中。

曾经有一段唯美的永恒摆在我面前,我没有去珍惜,等到失去了才觉得后悔。如果上天能再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要用我一生的爱来爱《柯南》。如果一定要给它加上一个期限的话,我希望是:一万年……

最后,再来引用我最喜欢的那篇影评来做结尾:好好珍惜吧!珍惜柯南还能在银幕上与我们见面身边的时光……

后记

江户川柯南、工藤新一、毛利兰、灰原哀、服部平次、远山和叶、毛利小五郎、妃英理、阿笠博士、宫野志保、宫野明美、赤井秀一、茱蒂·圣提米利翁、詹 姆斯·布兰克、安东尼·卡迈尔、冲矢昴、工藤优作、工藤有希子、怪盗基德、黑羽快斗、中森青子、小泉红子、白马探、铃木园子、京极真、吉田步美、圆谷光 彦、小岛元太、新出智明、冲野洋子、小林澄子、服部平藏、池波静华、目暮十三、高木涉、佐藤美和子、白鸟任三郎、松田阵平、荻原邢二、宫本由美、横沟参 悟、横沟重悟、松本清长、茶木神太郎、中森银三、大泷悟郎、本堂瑛佑、水无怜奈、本堂瑛海、伊森·本堂、宫野厚司、宫野艾瑞娜、沼渊己一郎、Gin、 Vodka、Vermouth、Kir、Chianti、Korn、Bourbon……

这些熟悉的名字终究有一天要结束,也许是十年,也许是明天。

但我知道,我会一直守候下去,为了这个神话的延续,为了这个流年的永恒……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

《引爆摩天楼》、《第十四个目标》、《世纪末的魔术师》、《瞳孔中的暗杀者》、《通往天国的倒计时》、《贝克街的亡灵》、《迷宫的十字路口》、《银翼的魔术师》、《水平线上的阴谋》、《侦探们的安魂曲》、《绀碧之棺》、《战栗的乐谱》。

十二、十一、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记忆的断章以倒叙的形式温暖地重现。那是我泛着泪光的微笑中无力拒绝,也无法改变的漫长——

流年。


不想在个人签名里占用空间,就在这里来评一下级(仅属个人意见):

总体:
侦->通->瞳->水->迷->贝->世->战?->银->绀->引->14

海报:
世->通->侦->水->瞳->战->贝->绀->14->银->引->迷

音乐:
迷(Time)->瞳(あ)->绀(七)->水(夏)->侦(ゆ)->银(Dream)->世(One)-> 通(Always)->战(翼)->引(Happy)->14(少)->贝(Everlasting)

案件:
水->通->世->侦->迷->瞳->14->银->贝->绀->引

艺术感染力:
瞳->贝->通->迷->引->侦->水->世->14->银->绀

人物表现力:
通(哀)->水(小五郎)->世(基德)->贝(工藤父子)->迷(平和)->侦(三个侦探)->引(新兰)->瞳(新一)->银(基德)->绀(园子)->14(小五郎?)
(注:为什么没有把《瞳孔中的暗杀者》的人物写成新兰呢?因为我认为,在这部剧里面,所体现出的主要是柯南(新一)那种对兰无限的爱。还有那句最经典的“ 喜欢你,因为我喜欢你,我比地球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喜欢你。”,新一的那份爱被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个人认为,如果要说新兰表现得最好的话,反倒是第一部。但 毕竟,十二部剧场版全是“新兰”,这些经典在我的排名中也让步一下吧。)

没有评论: